智能制造学院学工党支部开展“红色行学”活动(七)

发布者:    发布时间:2024年05月31日 07:50    浏览次数:

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,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,将红色基因融入精神血脉,用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,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,坚定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,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,2024年5月30日,智能制造学院学工党支部开展“赓续红色血脉,凝聚奋进力量”红色行学活动,第七站:吉林水师营博物馆。

吉林水师营博物馆馆内陈列主题鲜明、亮点突出,极具时代感、表现力和感染力。以吉林水师营的兴衰历史为主线,通过图片、景观复原、雕塑、声光电等手段立体直现地展示吉林水师营的历史,以及清圣祖康熙皇帝、清高宗乾隆皇帝东巡检阅吉林水师营的壮观场面。吉林水师营作为清代东北第一支八旗水师,它的历史就是吉林市的半部发展史。为了探索船厂历史、发扬水师精神,水师营博物馆应运而生,于2011年由船营区人民政府出资建设,2012年6月15日隆重落成并向社会免费开放,将吉林水师营从兴起到结束,共250多年的历史完整呈现。开馆多年以来,吉林水师营博物馆成为了一张尽显吉林魅力的文化名片,让这段历史不再是空白的记忆。

怀着对船营文化历史的敬畏之情,学生们在王玥、丁思竹两位老师带领下缓缓步入博物馆。康熙初年,清廷从福建调入善于水战的官兵充实吉林水师营,吉林水师营从此兴起,正式登上历史舞台。康熙十二年(1673年),吉林乌拉城雄踞松花江北岸。康熙十五年(1676年),宁古塔将军巴海奉旨移驻新城,依江而居,督修造船,日习水战,以备抗俄。从此,吉林乌拉取代了宁古塔的军政地位,成为当时东北三大军事重镇之一,也是东北造船业的中心。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,清廷与沙俄最终对决打响,吉林水师直接参战,直抵雅克萨城,并在水陆会同作战中立下汗马功劳。1910年农历二月十二日,清廷裁撤了吉林水师营,在辛亥革命前,完成了历史使命。

一件件陈列展品承载了中华历史文明的印记,向学生们展示了吉林水师250余年的历史征程。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我们对于历史的崇敬与感动,更是记忆深处一场穿越千年的情感之旅。“壁画沙盘还旧貌,水师荣辱撼长空。”此次活动意义深远,观摩、聆听历史故事的过程让学生们沉浸其中……感受到吉林地域文化的魅力,对吉林水师的历史兴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同时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文化自信,自豪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江城历史的灿烂辉煌。“红色行学”是智能制造学院党总支“青蓝力量”党建品牌引领下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,下一步智能制造学院将继续汇聚融通各方面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,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,发挥融入式、嵌入式、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,坚持将党建引领、铸魂育人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。